几千年来,塞外的各族民族多次跨越长城,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挑战。西周的灭亡,正是犬戎部落在千里之外的锋刃下所致;汉朝与匈奴的长年对峙,曾让大汉江山差点一蹶不振。接下来的五胡乱华,匈奴、鲜卑、羯族、氐族、羌族免费股票配资,肆意横行,给中原带来了无尽的灾难。近代的蒙古灭宋,满清替代明朝,这一切似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镌刻着不解的仇怨和血泪。
然而,若真要追溯起那些被历史遗忘的“错失”的故事,岂能忽略那曾经辉煌一时的契丹民族?他们所建立的辽朝,给中原王朝带来的影响,不仅仅是冲突与征服。更让人深感不安的是,这段历史中,我们汉人似乎在某些时刻,确实欠了他们一些东西,而那正是我们的北宋王朝,所谓的“文化巅峰时代”所犯下的遗憾。
提到契丹和辽朝,大家恐怕最先想到的便是燕云十六州。这片土地,曾是宋辽两朝的心腹之地。燕云十六州是个广阔而又重要的战略区域,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王朝的关键所在。自北宋建国后,这片土地便成了他们最为向往的目标,历时三百多年,依然无法回归。然而,历史中的一段真相往往被遗忘——辽国并非主动侵略了这片土地。燕云十六州的丧失,源于一个政变中的选择——后晋的石敬瑭为称王称霸,将这片战略要地主动送给了契丹,作为自己的见面礼。也就是说,契丹并没有通过战争占领这一块土地,这一切更多的是当时中原王朝自身的错误,和他们对自身政治弱点的无知。
展开剩余80%实际上,契丹的辽朝并没有对汉族做出过过于严重的伤害,反而是中原民族的汉文化遭遇了大辽王朝的某种程度的提携。契丹人,尤其在唐朝的时期,曾为中华民族的安危贡献过许多力量。李光弼,这位享誉千古的大将,便是契丹族人,他的父亲李楷洛同样是一位英雄人物。在安史之乱的关键时刻,契丹族的英雄们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,他们不仅救国于危难,更是重塑了大唐的辉煌。而其中的李光弼,更被誉为中兴大唐的第一名臣,曾亲自参与平定安史之乱、开疆拓土,若说他重振了大唐的国运,也绝不为过。
与后来的宋朝产生的矛盾不同,辽朝并非盲目侵略。北宋的太宗曾经发起过一次北伐,但由于战略失误,不仅未能取胜,甚至在战场上受伤,致使他最终因伤去世。这样一场北伐,若论失败,似乎与辽朝的南侵并无太大区别。更重要的是,辽朝并没有如其他民族王朝那般对宋朝进行屠杀与肆意破坏,相反,他们在文化上,甚至在军事上,都有着深刻的交流与学习。
最值得一提的是,辽朝的汉化程度是非常高的。作为游牧民族,他们主动吸收中原的文化,学习汉族的先进文明。在许多方面,辽朝比其他少数民族王朝要宽容与温和得多。与匈奴、突厥、蒙古、女真等族相比,辽朝的侵略性和破坏性相对较小,他们更注重与周边民族的和谐相处,注重契约和诚信,这也让他们在整个历史长河中,成为了一个相对“优质”的邻居。
公元1004年,宋辽交战前夕,辽朝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带领大军南下。尽管北宋真宗亲自前往前线指挥,激励士气,但这一场即将展开的大战,原本在辽朝占据绝对优势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就在双方即将开战时,辽朝主帅萧挞凛竟被宋军的弩箭射中,死亡在两军阵前。最终,北宋与辽朝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“澶渊之盟”,这个和平协议不仅让两国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,也让辽朝成为了宋朝的强大屏障。正是有了辽朝的庇护,北宋才得以在北方安稳地发展经济、文化,进入了繁荣时期。
然而,命运却没有那么顺利。北宋最终选择与金国勾结,实施了“联金抗辽”的战略,妄图借此收复燕云十六州。这一决定,成为了北宋历史上的一次极为愚蠢的战略错误。金国最终取代了辽朝,打破了原本的平衡。虽然辽朝的残兵败将依旧有力地与金军作战,但北宋不仅未能收复燕云,反而在金军的压迫下彻底陷入困境。
历史的报应也并非迟到。1125年,辽朝灭亡,紧接着,1127年,金兵南下,捕获徽、钦二帝,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——靖康之耻。辽朝虽然灭亡,但他们的后裔依然顽强存在。耶律大石带领契丹的残部,在西域以西创建了西辽帝国,并传播着中原汉文化,影响了西域以西地区的历史长河。即便在蒙古大军南侵、屠杀南宋百姓时,辽国皇族后裔耶律楚材依旧屡次劝谏蒙古停止屠杀,保全了无数汉族百姓的性命。
北宋虽是一个经济和文化繁盛的王朝,但在处理与辽朝的关系时,显得过于短视与愚笨。按胡适之的说法,北宋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接近巅峰的时代,但却在为国处世上犯下了大错。北宋的失误,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国运,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向了契丹的灭亡。或许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警示,做事不能盲目、不能忘恩负义,报应常常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。
北宋的愚蠢操作,最终也导致了靖康之耻,造成了中华文化的巨大伤痛。契丹,那个曾为大唐开疆拓土、为宋朝守护北方的民族,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土之中。作为后人,我们应该深刻反思,是否也有过类似的错失与遗憾,是否也曾对那些曾经为我们付出过的民族,做出过不应有的行为。
这些历史的沉痛教训免费股票配资,至今让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心中充满了悔恼与羞愧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亚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